电影拍摄技巧角度(拍电影的角度)
原标题:电影拍摄技巧角度(拍电影的角度)
导读: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电影拍摄角度类型及其作用和效果:一、按摄影机高度分类(最常见分类)1. 平视角度: 描述: 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的眼睛(或核心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电影拍摄角度类型及其作用和效果:
一、按摄影机高度分类(最常见分类)
1. 平视角度:
描述: 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的眼睛(或核心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效果:
自然客观: 最接近人眼日常观察世界的视角,感觉真实、平等、客观。
中立感: 不刻意强调力量关系,让观众自行判断。
常用场景: 对话场景、纪录片风格、日常活动、建立角色与观众的直接联系。
2. 低角度:
描述: 摄影机从下方向上仰拍被摄主体。
效果:
力量感/权威感: 使主体显得高大、强壮、有力量、具有压迫感和统治力(如拍摄英雄、反派、权威人物)。
威胁感/压迫感: 当拍摄高大的建筑或物体时,会给观众带来压迫感和渺小感。
英雄化/神化: 常用于塑造英雄形象或神祇。
主观视角: 可以模拟一个躺在地上或处于弱势地位角色的视线(如孩子看大人、受伤者看站立者)。
3. 高角度:
描述: 摄影机从上方向下俯拍被摄主体。
效果:
渺小感/脆弱感: 使主体显得弱小、无助、孤立无援、不堪一击或被环境吞噬。
全景展示: 可以展现环境、场景布局、人群规模。
上帝视角/全知视角: 暗示一种超越角色的观察,观众能看到角色看不到的信息。
命运感/宿命感: 有时暗示角色被更大的力量(命运、社会)所掌控。
主观视角: 模拟角色从高处向下看的视线。
4. 俯视角度:
描述: 高角度的一种极端形式,摄影机几乎垂直向下拍摄。
效果:
极强的渺小感与抽象感: 主体被极度压缩,常失去具体形态,成为图案或符号的一部分。
强调图案与布局: 突出场景的几何结构或人群的流动。
宿命感/无力感: 强烈暗示角色在宏大背景下的无力。
监控视角: 模拟监控摄像头或无人机的视角。
二、按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关系分类
5. 过肩角度:
描述: 摄影机越过一个角色的肩膀(通常是后脑勺和肩膀的一部分在画框边缘)拍摄另一个角色。
效果:
建立空间关系: 清晰展示两个角间的相对位置、距离和朝向。
引导注意力: 焦点明确在面向镜头的角色(通常是说话者或倾听者)。
对话场景标准: 是拍摄两人对话最常用、最自然的角度,让观众感觉置身于对话之中。
主观性: 带有一定的主观视角感,仿佛是越过肩膀的角色的视线。
6. 主观视角:
描述: 摄影机直接模拟某个角色的视线,观众看到的就是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效果:
极强的代入感: 让观众完全沉浸到角色的体验中,感同身受。
揭示角色状态: 通过模糊、晃动、扭曲等效果表现角色的醉酒、受伤、惊恐等状态。
制造悬念/惊吓: 常用于恐怖片、第一人称游戏改编电影等。

打破第四面墙: 有时角色会直视镜头(摄影机),仿佛在与观众对话。
7. 倾斜角度:
描述: 又称“荷兰角”。摄影机故意倾斜,使地平线不是水平的。
效果:
失衡感/不安感: 制造紧张、混乱、迷失方向、心理失衡、疯狂、危险的感觉。
动态感/能量感: 增加画面的动势和视觉冲击力。
特定风格: 常用于表现主义电影、黑色电影、惊悚片、动作片或角色处于非常规状态时(如醉酒、受伤、精神崩溃)。
三、按镜头焦距和距离(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角度”,但紧密相关)
广角镜头 + 低角度: 会加剧透视畸变,使前景物体显得异常巨大,背景物体显得更远更小,增强力量感和戏剧性。
长焦镜头 + 平视/高角度: 会压缩空间,使背景显得更近,人物仿佛被环境包围或困住,增强孤立感或无力感。
选择角度的考量因素
1. 叙事目的: 你想通过这个镜头传达什么信息?推动情节?揭示情感?建立关系?制造悬念?
2. 角色塑造: 你想让观众如何看待这个角色?强大?脆弱?神秘?普通?

3. 情绪氛围: 你想营造什么氛围?紧张?浪漫?压抑?欢快?不安?
4. 主题表达: 角度如何服务于电影的整体主题?(如权力、渺小、异化等)
5. 视觉风格: 符合电影的整体美学(如写实、风格化、黑色幽默等)。
6. 场景空间: 现场环境允许你架设什么高度的机位?
7. 与构图、运动、灯光的配合: 角度需要与其他视觉元素协同工作。
掌握拍摄角度是电影语言的基础。熟练运用不同的角度,可以极大地丰富你的视觉叙事能力,精准地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情感和理解。记住,没有绝对“好”或“坏”的角度,只有是否适合特定场景、服务于特定目的的角度。实践是掌握的关键,多看经典电影,分析其中角度的运用,并在自己的拍摄中不断尝试和思考。祝你拍摄顺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