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街拍摄影技巧相机-外景拍摄图
原标题:外景街拍摄影技巧相机-外景拍摄图
导读:
一、核心街拍技巧1. 培养“观察之眼”: 耐心等待: 不要急于按快门。花时间观察人流、光线变化、有趣的互动或独特的场景。 预见瞬间: 留意可能发生的“决定性瞬间”...
一、核心街拍技巧
1. 培养“观察之眼”:
耐心等待: 不要急于按快门。花时间观察人流、光线变化、有趣的互动或独特的场景。
预见瞬间: 留意可能发生的“决定性瞬间”,比如人物的表情变化、动作交汇、光影落在特定位置等。预测比反应更重要。
寻找故事感: 思考画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传达某种情绪、故事或社会观察?一个孤独的身影、亲密的互动、有趣的对比都能成为故事。
注意背景: 背景是街拍的灵魂。杂乱的背景会毁掉好照片。寻找干净、有层次感、能衬托主体或形成对比的背景。
2. 掌握光线运用:
黄金时段: 日出后和日落前1-2小时的光线最柔和、温暖,能产生长长的影子,营造氛围。这是街拍的黄金时间。
侧光与逆光: 尝试利用侧光突出人物轮廓和质感;逆光可以创造剪影效果,增加神秘感和形式感。
阴天散射光: 光线均匀柔和,适合表现细节和色彩,不易产生生硬阴影。
利用人造光: 夜晚或室内外结合的场景,霓虹灯、橱窗光、路灯都能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3. 构图是关键:
三分法则: 将画面横竖分成三等份,将主体或兴趣点放在交点或线条上。
引导线: 利用街道、栏杆、建筑线条等引导观众视线深入画面,聚焦主体。
框架构图: 用门框、窗户、拱廊等作为前景框架,突出主体,增加画面层次和纵深感。
反射与倒影: 利用橱窗、水洼、镜面等创造有趣的倒影或反射,增加趣味性和抽象感。
负空间: 有时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天空、墙壁)能突出主体的孤独感或氛围。
对比: 运用大小对比(大人小孩)、新旧对比、动静对比、色彩对比、光影对比来增强视觉冲击力。
打破常规: 尝试倾斜构图、非常规视角(低角度、高角度)来创造新鲜感。
4. 接近你的主体:
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近距离能捕捉到更丰富的细节和情感。但要注意礼貌和尊重。
5. 融入环境,保持低调:
穿着普通,避免过于显眼。小相机(微单、旁轴)比大单反更不易引起注意。
动作自然流畅,避免长时间对着一个地方瞄。可以先假装拍别处,再快速转向目标。或者使用腰平取景(如果有)。
学会“隐身”,让自己看起来像环境的一部分。
6. 尊重与道德:
尊重他人隐私。如果拍摄对象明显表示不悦,应停止拍摄或删除照片。
在敏感场所(如宗教场所、私人领地)拍摄要格外注意。
了解当地关于公共场合摄影的法律法规。
二、相机设置建议(核心:快速、隐蔽、适应性强)
1. 曝光模式:
光圈优先 (A/Av): 最常用! 优先控制景深(背景虚化程度)。街拍通常需要一定的环境信息,所以常用小光圈 (f/5.6
快门优先 (S/Tv): 当你需要确保捕捉快速动作不模糊时使用(如奔跑、骑车)。设置足够快的快门速度(一般至少 1/250s 或更快,取决于动作速度)。光线不足时需提高ISO或开大光圈配合。
程序自动 (P): 相机自动选择光圈快门组合,适合快速变化的场景,你可以专注于构图和捕捉瞬间。通过曝光补偿调整亮度。
全手动 (M): 在光线变化不大的固定场景或追求精确控制时使用。街拍中变化快,可能不太方便。
2. 对焦设置:
自动对焦模式:
AF-S / One-Shot AF (单次对焦): 适合相对静止或可预对焦的场景。半按快门锁定对焦后构图。
AF-C / AI Servo AF (连续/伺服对焦): 强烈推荐! 适合拍摄移动中的人物或物体。半按快门相机会持续追踪移动的主体。
对焦区域:
单点对焦 / 小区域对焦: 最常用且精准! 将焦点精确对准你想要的部位(如眼睛)。需要快速移动对焦点。
区域对焦 / 扩展对焦区域: 比单点范围稍大,有一定跟踪能力,是速度和精度的折中。
广域/自动区域对焦: 相机自动选择对焦点,在快速抓拍且主体明确居中时可用,但容易对到背景上。
预对焦/陷阱对焦: 手动设定好一个距离(比如利用超焦距原理),当主体进入这个范围时直接拍摄,省去对焦时间。需要练习。
3. ISO设置:
原则: 在保证快门速度足够快且光圈合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ISO (如100-400) 以获得最佳画质。
光线不足时: 毫不犹豫地提高ISO! 现代相机的高感表现(如ISO 1600, 3200甚至更高)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用,噪点总比拍糊了好。设置自动ISO上限是个好办法(比如上限设为3200或6400)。
4. 测光模式:
评价测光 / 矩阵测光: 最常用! 对整个画面进行分析,在大多数光线均匀的场景下表现良好。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侧重画面中央区域,适合主体在中央且与背景亮度差异不太大的情况。
点测光: 只对画面中很小的一个点(通常是中心点或对焦点)进行测光。在逆光或主体与背景亮度差异极大时,对主体(如人脸)进行点测光可确保主体曝光准确。需要经验。
5. 曝光补偿 (+/-EV):
非常重要! 根据“白加黑减”原则和实际效果微调曝光。拍大面积白色(雪地、白墙)适当加EV;拍大面积黑色或深色场景适当减EV。LCD屏幕或直方图是判断依据。
6. 文件格式:
RAW: 强烈推荐! 保留所有原始数据,后期调整空间巨大(曝光、白平衡、色彩等)。街拍光线复杂多变,RAW是救星。

JPEG: 文件小,直出可用。如果对后期要求不高或需要快速分享可选用。选择最高质量(Fine/Large)。
7. 其他设置:
关闭闪光灯: 街拍通常追求自然光,闪光灯会破坏氛围且引人注目。
静音快门/电子快门: 如果相机有,开启可减少拍摄时的声音干扰。
关闭对焦辅助灯/蜂鸣声: 减少对被摄者的干扰。
白平衡: 通常用自动白平衡 (AWB) 即可。RAW拍摄后期可无损调整。复杂光源下可手动预设或选K值。
三、外景街拍构图思路(视觉化描述)
1. 人物与环境:
画面描述: 一个穿着鲜艳红色风衣的行人,独自走在一条由灰褐色老建筑夹着的、带有引导线作用的潮湿鹅卵石街道上。人物位于画面下三分线交点,建筑线条汇聚于远处。
技巧: 色彩对比(红 vs 灰)、引导线、三分法、环境氛围(潮湿)。
2. 光影与形状:
画面描述: 午后强烈的侧光将一排停放的自行车和它们长长的影子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形成有趣的几何图案。影子本身成为画面主体。
技巧: 利用光影创造抽象图案、侧光强调质感。
3. 框架与层次:
画面描述: 透过一个古老拱门的门洞拍摄,前景是深色的拱门石框,中景是热闹的集市广场和人群,背景是远处教堂的尖顶。
技巧: 框架构图增加纵深感、层次感(前景/中景/背景)、引导视线。
4. 瞬间与情绪:
画面描述: 雨天的公交站,一个孩子隔着布满雨滴的车窗,好奇地向外张望。车窗反射出模糊的街景和霓虹灯光。焦点在孩子朦胧的眼睛上。
技巧: 捕捉瞬间表情、利用反射和倒影、营造氛围(雨天、霓虹)、浅景深(如果使用大光圈)。
5. 对比与冲突:
画面描述: 一个西装革履、行色匆匆的商务人士,与路边一位正在悠闲作画的街头艺术家形成鲜明对比。两人分别位于画面左右两侧的三分线附近。
技巧: 对比(匆忙 vs 悠闲、正式 vs 随意)、并列构图、讲述故事。
6. 负空间与氛围:
画面描述: 清晨薄雾中,一个模糊的人影站在空旷的码头边缘,面朝广阔而平静的水面。人物很小,位于画面底部,上方和前方是大片留白的雾气和天空。
技巧: 大量负空间、极简构图、营造孤独感/宁静感、利用天气(雾)。
四、设备选择建议(非必需,但重要)
相机:
便携性优先: 微单(无反)、高端卡片机(如理光GR系列、索尼RX系列)、旁轴相机(如富士X100系列、徕卡)是街拍热门选择。手机也是强大的街拍工具!
单反: 画质好,但体积重量大,可能过于显眼。搭配小镜头(如40mm饼干头)可改善。
镜头:
定焦镜头:
28mm / 35mm (全画幅等效): 最经典街拍焦段! 视角较广,需要靠近主体,带入更多环境,有现场感。
50mm: 视角接近人眼,构图更“自然”,虚化能力通常更好,需要更近一些。
变焦镜头:
24-70mm / 24-105mm (全画幅等效): 非常实用,覆盖常用焦段,灵活性高。牺牲一些便携性和最大光圈。
小长焦 (如85mm, 105mm): 可以远距离拍摄,减少对被摄者的干扰,压缩空间感。但可能失去现场感。
配件:
备用电池和存储卡。
轻便的摄影包或挎包。
小型三脚架/独脚架(非必须,夜景慢门可能需要)。
遮光罩(防止眩光)。

保护性UV镜。
总结
外景街拍的精髓在于观察、预判、快速反应和表达。技术设置(尤其是对焦和曝光)要为捕捉瞬间服务。多拍、多看优秀作品、分析自己的照片、不断练习培养“街头感”是最重要的。记住:
相机只是工具,眼睛和大脑才是关键。
不要害怕失败,废片是进步的阶梯。
尊重你的拍摄对象和环境。
享受探索城市和发现故事的乐趣!
带上你的相机(或手机),走上街头,开始你的视觉冒险吧!祝你拍到精彩的瞬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